外国倾销商品为什么不怕被仿造

外国倾销商品(即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大规模出口)不担心被仿造,核心原因在于其战略设计结合了技术壁垒、市场控制和法律保护等多维度机制,具体如下:

1.技术壁垒

  • 硬件加密与特殊结构:高端工业品(如武器、精密设备)采用特殊材料和加密技术,使拆解分析风险极高且成本不菲。例如美国出口武器使用防逆向工程设计,硬件拆解即自毁,软件则用复杂算法加密。
  • 核心部件垄断:关键组件(如芯片、发动机)依赖出口国独家供应链,仿制需重建整套工业体系。例如中国曾拆解美国C – 17运输机,但因缺乏高精度机床无法复制核心部件。
  • 动态技术迭代:技术更新周期短(如电子消费品6 – 12个月),仿制尚未完成新品已上市,仿品丧失竞争力。例如苹果手机每年升级处理器架构,山寨厂商难以跟进。

2.市场策略

  • 低价挤压本土产业倾销价低于仿制成本(如非洲不锈钢盆进口价15元,本地生产成本20元),使仿制失去经济动力。
  • 建立消费习惯与渠道控制:长期低价培养用户依赖(如Windows系统绑定硬件),后续提价仍保留客户;同时控制分销渠道(如可乐本地灌装厂),阻断仿制品流通。
  • 差异化定价策略:对仿制能力弱的国家倾销全功能产品,对工业强国(如中国)则出口减配“猴版”(如阉割火控系统的M777榴弹炮),降低被逆向风险。

3.法律保护

  • 出口协议附加条款:强制买家签署“禁止仿制”条款,违者面临制裁(如美国军售协议要求不得拆解或转让技术)。
  • 长臂管辖与贸易报复:通过国内法(如美国《反制裁法》)跨境处罚仿制企业,冻结其海外资产或限制原材料进口。
  • 知识产权诉讼压制:在WTO框架发起专利诉讼,拖延仿制品上市。例如高通通过专利战迫使中国手机厂商支付许可费。

4.其他因素

  • 倾销的核心目的:偶然性倾销(如季末服装)旨在快速回笼资金;持续性倾销则旨在压垮本土产业,使目标国丧失仿制能力。例如90年代西方低价倾销显像管,致中国彩管厂破产。发达国家倾销高附加值成品(如芯片),但封锁上游设备(光刻机),使仿制停留于低端组装。例如中国可仿制通用芯片,但7nm以下制程仍受制于ASML设备禁运。
  • 成本优势与工业体系壁垒:倾销企业凭借全球市场份额(如苹果占手机利润60%)摊薄研发成本,使仿制者难以企及单价。核心部件自产或盟国专供(如台积电代工美国芯片),切断仿制企业材料来源。例如俄罗斯仿制法国无人机因缺乏红外传感器失败。
  • 本土化策略削弱仿制动机:外资企业(如宝洁、特斯拉)在华设厂生产,既降低关税又使“仿制”失去标的。以部分技术转移换取市场(如高铁技术),但保留核心专利。例如日德高铁企业向中车转让组装技术,但控制牵引系统专利。
© 版权声明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