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倾销是指一国通过人为压低本国货币的对外汇率,使出口商品以更低的外币价格在国际市场销售,从而增强竞争力、扩大出口,同时抑制进口的一种贸易策略。外汇倾销核心机制是利用汇率贬值与国内物价上涨的时间差,实现出口价格优势。例如:
- 美元贬值案例:1973年美元对日元贬值10%,1美元从308日元跌至270日元,美国出口商可降低售价或保持利润,而日本出口商则面临收入减少。
- 人民币案例:20世纪90年代中国通过干预外汇市场维持人民币低汇率,促进出口增长。
外汇倾销:Exchange Dumping
外汇倾销的实施条件
外汇倾销的有效性依赖以下三个关键条件:
1.货币对外贬值速度 > 对内贬值(通货膨胀)速度
若国内物价上涨速度超过汇率贬值幅度,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将回升,抵消倾销效果。例如,若本币贬值10%,但国内物价同步上涨10%,则出口价格优势消失。
2.贸易伙伴国未同步贬值货币
若其他国家采取同等幅度贬值(如竞争性贬值),两国汇率不变,出口价格优势无法形成。例如,若日元与美元同时贬值10%,日美汇率不变。
3.贸易伙伴国未采取报复性措施
若进口国通过加征关税、反倾销税等抵消汇率贬值的影响,外汇倾销效果将失效。例如,美国可能对通过货币贬值获利的国家商品加征特别关税。
外汇倾销的双重效应
正面作用:
- 短期刺激出口:如1987-1994年美元对日元贬值33.3%,美国出口商可选择降价、增利或两者兼顾。
- 限制进口:进口商品本币价格上涨,削弱其竞争力(如日本商品在美国售价从100美元升至150美元)。
负面风险:
- 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推高进口原材料价格,加剧国内通胀。
- 贸易冲突:易引发他国报复(如贸易战、反倾销调查),如日本“广场协议”后经济长期停滞。
外汇倾销与其他倾销类型的区别
- 商品倾销:直接以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依赖企业补贴或垄断补偿。
- 外汇倾销:通过汇率政策间接降低出口价格,属于国家层面的宏观策略。
外汇倾销是通过汇率工具实现贸易优势的政策手段,其成功需满足货币贬值与国内外物价的特定关系,且受制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尽管短期可提振出口,但长期可能引发通胀和贸易摩擦,需谨慎使用。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