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措施是国际贸易中用于应对倾销行为(即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或成本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的贸易救济手段,旨在保护国内产业免受不公平竞争的损害。以下是反倾销措施的核心要素及典型案例分析:
一、反倾销措施的核心要素
1.法律依据
- WTO规则:《反倾销协议》(1994年)规定,反倾销措施需满足三个条件:倾销存在、实质性损害或威胁、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国内法:如中国《反倾销条例》明确调查程序、税率计算及实施期限。
2.实施流程
- 调查启动:通常由国内产业或政府机构申请,调查机关(如中国商务部)审查证据后立案。
- 调查内容:包括倾销幅度(出口价低于正常价值的差额)、产业损害(如利润下降、市场份额流失等)。
- 措施类型:临时反倾销税、价格承诺(出口商承诺提价)、最终反倾销税。
3.税率与期限
- 税率根据倾销幅度确定(如美国对中国大蒜征收376.67%的税率)。
- 实施期限通常为5年,可经复审延长(如中国对美日氢碘酸的反倾销措施延续5年)。
二、典型案例分析
1. 中国对外反倾销案例
氢碘酸案(2018-2024年)
- 背景:美日企业长期垄断氢碘酸市场,2015年后通过低价倾销(价格降至成本线以下)打压中国企业。
- 措施:中国对美日企业分别征收123.4%和41.1%的反倾销税,保护国内产业并促进技术升级。
- 效果:国内企业市场份额恢复,产业竞争力提升,但需警惕贸易转移效应(非指控国可能成为新倾销源)。
新闻纸案(1997年)
- 影响:中国首例反倾销案,成功遏制美加韩低价新闻纸冲击,但后续出现贸易转移(马来西亚成为新倾销国)。
2. 中国遭遇的反倾销案例
光伏产品(美国与欧盟)
- 美国(2016年):裁定中国光伏产品存在倾销,征收高额关税;WTO后裁决美国违规。
- 欧盟(2013年):类似措施被WTO判定违法,凸显反倾销的贸易争端属性。
钢铁产品(全球范围)
- 美国(2016年):对中国钢铁征收反倾销税,引发WTO诉讼。
- 欧盟(无缝钢管):对中国产品征收47%关税,导致中国企业失去部分市场。
3. 其他代表性案例
美国对中国大蒜(1994年):征收376.67%的税率,导致中国大蒜退出美国市场,反映高税率对出口的毁灭性影响。
印度对华球轴承(2003年):中国企业积极应诉,最终以“零损害”结案,体现应诉的重要性。
三、反倾销措施的争议与挑战
1.贸易保护主义风险
- 反倾销可能被滥用为贸易壁垒(如美国频繁对中国钢铁、光伏征税),引发WTO争端。
2.贸易转移效应
- 限制一国倾销可能导致其他非指控国填补市场(如中国新闻纸案中的马来西亚)。
3.企业应对策略
- 积极应诉:如信义玻璃通过应诉将税率从124%降至3.71%。
- 国际合作: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申诉(如中国对欧盟光伏案胜诉)。
四、启示
反倾销措施是双刃剑:
- 积极作用:保护国内产业公平竞争,促进技术升级(如氢碘酸案)。
- 消极影响:可能扭曲贸易流向,引发国际摩擦(如中美光伏争端)。
未来方向:
- 完善国内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 加强WTO规则运用,避免滥用反倾销。
通过案例分析可见,反倾销的成功取决于证据充分性、法律合规性及企业应诉能力。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