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外汇倾销

外贸问答2025年 7月 7日发布 外贸网编辑
54 0 0

外汇倾销是指一国通过人为压低本国货币的对外汇率(即货币贬值),以降低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从而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扩大出口、限制进口的一种贸易政策手段。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利用汇率变动与国内物价上涨的时间差,使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

外汇倾销:Exchange Dumping

外汇倾销的运作机制

  1. 货币贬值降低出口价格:当一国货币贬值时,其出口商品以外国货币计价的价格会下降。例如,若美元对日元贬值,原本1美元=308日元降至1美元=270日元,美国出口商在日本市场的售价可相应降低,从而增强竞争力。
  2. 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货币贬值同时导致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上升,抑制进口需求,形成贸易保护效应。

外汇倾销的实施条件

外汇倾销并非无条件有效,需满足以下关键条件:

  1. 货币贬值速度需快于国内通胀:若国内物价上涨幅度超过货币贬值幅度,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将回升,抵消倾销效果。
  2. 贸易伙伴国未采取同等贬值或报复措施:若他国同步贬值或加征关税(如反倾销税),外汇倾销的作用会被抵消。
  3. 国际市场具备需求弹性:全球经济低迷或需求不足时,外汇倾销的效果可能受限。

外汇倾销的影响

对出口国的积极影响

  • 短期内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 提升国内产业国际市场份额。

负面效应

  • 可能引发国内通货膨胀(进口商品涨价)。
  • 恶化国际贸易关系,诱发贸易战或货币战(如他国报复性关税)。
  • 长期依赖贬值可能抑制企业创新,削弱经济竞争力。

历史案例

  • 1973年美元贬值:美国通过美元贬值10%,增强对日出口竞争力。
  • 日本“广场协议”后:日元先升值后贬值,对日本经济产生复杂影响。
  • 巴西“货币战争”:2010年巴西通过货币贬值应对出口下滑,但引发国际争议。

外汇倾销是一种通过汇率工具干预贸易的双刃剑,其短期利益可能被长期经济风险(如通胀、贸易摩擦)所抵消。因此,实施时需谨慎权衡国内外经济环境及潜在连锁反应。

© 版权声明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