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调查是什么意思

外贸问答2025年 7月 13日发布 外贸网编辑
65 0 0

反倾销调查是进口国依法对外国商品以低于正常价值出口并损害本国产业的行为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其核心目的是通过法律程序平衡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竞争。

一、定义

反倾销调查指进口国对外国企业以低于其正常价值(如本国市场价格或生产成本)的价格出口商品,并对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的行为启动的官方调查程序。若调查成立,将征收反倾销税以抵消价格优势。

法律依据:

  • 国际规则WTO《反倾销协定》明确调查程序需符合透明度、非歧视等原则,禁止滥用措施。
  • 国内法:如中国《反倾销条例》(2024年修订)规定倾销、损害及因果关系的认定标准;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7章授权商务部与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联合调查。

二、调查的核心条件

反倾销调查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要件,缺一不可:

1.倾销存在

  • 正常价值:出口国国内售价、第三国出口价或成本加成(如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的成本计算)。
  • 出口价格:实际交易价或首次转售价,若低于正常价值即构成倾销。

2.损害存在

  • 类型:包括实质损害(产量/销量下降)、实质损害威胁(如进口量激增)或实质阻碍(如新产业无法建立)。
  • 认定标准:需基于肯定性证据,排除非倾销因素(如市场需求下降)。

3.因果关系

  • 需证明损害由倾销直接导致,而非其他因素(如技术替代、国内产业自身问题)。

三、调查程序与关键步骤

以中国和美国为例,典型流程如下:

1.申请与立案

  • 申请人:国内产业代表(需占国内总产量25%以上,且无反对者)。
  • 立案条件:提交申请书(含倾销证据、损害分析及因果关系),商务部审查后公告立案。

2.调查阶段

  • 数据收集:通过问卷、抽样、现场核查等方式获取出口价格、成本等数据。
  • 损害评估:分析进口量、价格影响及经济指标(如利润、就业率)。
  • 初裁与临时措施:若初步认定成立,可能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如美国ITC的初裁)。

3.终裁与措施

  • 最终裁定:公告后征收反倾销税(税率=倾销幅度),有效期通常5年,可延长。
  • 替代措施:接受价格承诺(如出口商提高售价至正常水平)可终止调查。

四、典型案例与影响

美国对中国钢铝反倾销案:

  • 调查结果:认定中国钢铝以低于成本价出口,损害美国产业,征收25%-300%关税。
  • 影响:中国对美钢铝出口量下降60%,转而开拓东南亚市场。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反倾销调查:

  • 争议点:指控中国车企获政府补贴后低价倾销,威胁欧盟汽车产业。
  • 措施:拟征收临时关税,迫使中方启动价格承诺谈判。

五、争议与应对策略

争议焦点:

  • 滥用调查:部分国家将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工具(如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
  • 非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等企业采用替代国价格,导致倾销幅度虚高。

企业应对建议:

  • 积极应诉:提供完整成本数据,争取单独税率(如欧盟对中国光伏企业的个案审查)。
  • 供应链调整:通过第三国转口或海外设厂规避关税(如中国轮胎企业向东南亚转移产能)。

反倾销调查是国际贸易规则允许的合法救济手段,但其执行常受政治因素影响。企业需熟悉目标国法律,通过合规定价、成本透明化及多元化市场策略降低风险。

对于出口国而言,需加强产业预警机制,避免低价恶性竞争。

© 版权声明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