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倾销是什么措施

外贸问答2025年 7月 10日发布 外贸网编辑
100 0 0

商品倾销是一种国际贸易中的竞争策略,商品倾销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正常价值(如国内市场价格或生产成本)的价格,将商品大量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商品倾销的核心目的是通过低价抢占市场份额、排挤竞争对手,甚至形成垄断地位。

一、倾销的定义与特征

商品倾销本质上是“国际价格歧视”,即同一商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以差异化的价格销售,通常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如国内售价或成本价)。

商品倾销的动机与目的:

  • 短期目标:快速占领进口国市场,挤压本土企业生存空间。
  • 长期策略:通过掠夺性定价(初期亏损)迫使竞争对手退出后,再抬高价格获取垄断利润
  • 政策驱动:部分国家通过补贴支持企业倾销,以促进出口或维护产业利益。

二、倾销的实施条件

价格条件:

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具体包括:

  • 低于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
  • 低于生产成本(含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 低于第三国同类产品价格(若国内价格受控制)。

市场条件:

  • 进口国市场需存在价格敏感度,低价能显著提升销量;
  • 出口商需具备足够的产能或补贴支持,以承受短期亏损。

三、倾销的主要手段

  1. 直接低价销售:以明显低于成本或国内价格出口商品。
  2. 变相降价:通过折扣、补贴、批量优惠、以物抵债等方式变相降低实际售价。
  3. 市场分割:对不同地区市场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避免国内价格竞争。

四、倾销的经济影响

对进口国:

  • 短期:消费者受益于低价商品,但本土产业可能受损,导致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
  • 长期:若倾销企业垄断市场后提价,消费者选择减少,整体福利下降。

对出口国:

  • 资源错配,低效企业依赖倾销生存;
  • 可能引发贸易报复(如反倾销税),损害出口竞争力。

全球贸易:

  • 加剧贸易摩擦,破坏多边贸易体系的公平性。

五、国际规则与反制措施

反倾销条件:

根据WTO《反倾销协议》,实施反倾销需满足:

  • 存在倾销事实;
  • 对进口国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威胁;
  • 倾销与损害有因果关系。

反倾销措施:

  • 反倾销税:按倾销幅度征收附加税,抵消低价优势;
  • 价格承诺:出口商自愿提价以终止调查;
  • 临时措施:如保证金或临时反倾销税(期限通常4-9个月)。

商品倾销是一种具有争议性的贸易措施,虽能短期内提升企业竞争力,但长期可能扭曲市场、引发贸易冲突。国际社会通过反倾销规则(如WTO框架)对其进行限制,以维护公平竞争。企业需权衡利弊,避免因倾销策略招致法律风险或声誉损失。

© 版权声明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