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增长

贸易知识12小时前发布 外贸网
22 0 0

商品流通增长是指国民经济中商品流通产出水平的不断增长或提高。商品流通增长意味着一定时期内从事商品流通的劳动者创造出更多更有用的经济成果,也即商品流通对国民经济的产出贡献量不断增加。同时也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投入规模扩张的程度。商品流通投入规模通常是指流通领域现有劳动力、资本以及网点、设施等要素投入的数量水平。

商品流通同其它经济活动一样也存在投入产出关系。产出的价值由商品流通活动的转移价值和新创造价值两部分组成,通常体现为各种价格差、佣金及代理费等。

计量商品流通增长的指标

1.商品流通增加值,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活动创造的、以货币单位计量的最终成果,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构成之一,也是商品流通增长的最主要计量指标。

具体有生产法和收入法两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是将商品流通总产出减去各项中间收入;收入法是将各生产要素在商品流通活动中应得的收入份额相加,即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税金和企业盈余四项之和。利用这一指标,可以测算商品流通的实际产出水平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产出贡献,全面反映商品流通的发展规模、水平和增长速度。

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由各种类型商品流通机构(包括生产者设立的附属商品流通机构)的营销活动进入最终消费领域的商品价格总额。

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包含有商品流通机构的购进价格总额,不能直接代表商品流通的净产出,但是对其逐年变动的计算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商品流通产出的变化趋势。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餐饮业销售业+新闻出版业销售额+邮政业和其他服务业销售额

我国在1992年及以前使用的统计指标是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之和。

3.商品流通从业人员数,是指截止到各年年底商品流通领域的从业人员数量,主要反映流通领域劳动力的投入数量。

直观上判断,商品流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商品流通自动化、现代化程度较低的条件下,从业人员规模的变化大体上与整个商品流通投入规模的变化同步。因此,通过计算商品流通从业人员的增长率,也可以有效地度量商品流通投入规模的扩张情况。

4.流通资本总量,是指商品流通活动中实际占用的各种有形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净值和流动资产。对分析商品流通增长的效益极为重要。

5.流通网点数,是指从事商品流通经营业务的自然单位的数量;凡具有独立固定的营业场所,配备一定的业务人员,不论规模大小及是否单独核算,均属于一个网点。

改革以来商品流通增长的格局

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效益及产业结构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商品流通产出的高速增长。

1.商品流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持平,均为9.9%,这使得改革前商品流通增长(4.3%)滞后于国民收入整体增长水平(6.0%)的局面得到彻底改观,尤其是1979—1988年期间,商品流通增长的速度更是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说明商品流通在改革初期获得了可观的增长动力。

2.改革前商品流通长期不受重视、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得到扭转,特别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流通网点数量获得发展,改革前26年平均每年递减5.5%,而在改革初期的1979—1983年却以惊人的年递增37.2%的速度迅猛增长,网点数量由1978年的116.5万个激增到1996年的1857.7万个,商品流通从业人员的年均增长率也由改革前的0.7%升至7.9%。

© 版权声明
外贸客户开发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