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顺差的“不矛盾”本质是中国特定发展阶段的经济结构、政策设计与国际分工共同作用的结果:
- 统计层面:储备资产单独列项打破传统账户对应关系;
- 经济层面:高储蓄、出口导向、产业链位置等结构性因素叠加;
- 政策层面:资本管制与外资优惠政策形成制度性扭曲。
然而,这种模式不可持续。2015年后中国已转向“经常账户顺差+资本账户逆差”新常态,反映经济转型与资本输出扩大的内在要求。未来需通过扩大内需、开放资本账户、推动产业升级等措施重构国际收支平衡。
中国国际收支长期呈现的“双顺差”(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均顺差)看似与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经常账户逆差对应资本账户顺差”的互补关系矛盾,但这一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具有内在逻辑合理性,其不矛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统计规则与账户分类的调整
1.复式记账法的特殊处理
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复式记账原则,理论上经常账户(CA)、资本账户(KA)、金融账户(FA)总和为零。但中国将金融账户中的 储备资产单独列出,导致:
若储备资产变动为负(即外汇储备增加),即使金融账户其他子项逆差,整体资本与金融账户仍可能顺差。
示例:
经常账户顺差 +$100亿
金融账户中私人投资逆差 -$20亿
储备资产变动 – 80亿(外汇储备增加80亿)
此时资本与金融账户整体顺差:(-20亿)+(-80亿)= -$100亿 → 与CA顺差抵消,总平衡。
储备资产的“被动积累”属性:央行干预汇率市场购买外汇形成储备资产,属于被动调整项目,其逆差性质不影响资本账户主动交易的顺差结果。
2.储备资产的“被动积累”属性
央行干预汇率市场购买外汇形成储备资产,属于被动调整项目,其逆差性质不影响资本账户主动交易的顺差结果。
二、经济结构与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1.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
加工贸易主导:外资企业主导的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原料进口、成品出口),既创造经常账户顺差(出口>进口),又因外资流入形成资本账户顺差。
政策激励:出口退税、外资优惠等政策同步刺激出口创汇和外资流入。
2.储蓄-投资失衡
- 国内储蓄率长期高于投资率,过剩储蓄转化为:
- 经常账户顺差(商品输出);
- 资本账户顺差(吸引外资替代国内融资缺口)。
金融市场不完善导致储蓄无法有效转化为国内投资,依赖外资流入填补。
3.全球产业链转移
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形成“中国生产→欧美消费”链条,叠加外资流入建厂,双顺差成为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
三、政策与市场预期的互动机制
人民币升值预期
市场预期人民币升值促使企业:
早收汇多结汇(扩大经常账户顺差);
外资套利流入(扩大资本账户顺差)。
形成“顺差→升值预期→更多资本流入”的自我强化循环。
资本管制下的扭曲
资本账户未完全开放,外资流入易(FDI鼓励政策),流出难(对外投资限制),导致资本净流入持续。
国内企业难以境外融资,转而引入外资形成“替代性顺差”。
️ 四、双顺差的代价与可持续性争议
尽管不矛盾,但双顺差带来显著问题:
- 货币政策独立性受损: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占比超90%),央行被迫对冲操作(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削弱调控自主性。
- 福利损失与资源错配:外汇储备投资低收益美国国债,而引进外资成本较高,形成“利差倒贴”。
- 贸易摩擦与升值压力:持续顺差引发贸易争端,且强化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出口企业风险。